搜索
搜索
这是描述信息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
/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新闻中心

分类出来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2023-03-02

发文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发文字号:工信部联节〔2022〕76号

来       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推进工业能效提升,是产业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内在要求,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 标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 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 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优化能 源资源配置,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 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节能优先方针, 把节能提效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降碳举措,统筹 推进能效技术变革和能效管理革新,统筹提高能效监管能力 和能效服务水平,统筹提升重点用能工艺设备产品效率和全 链条综合能效,稳妥有序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 流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 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能效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 2 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 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 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 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 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 “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

二、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

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用能领域,分业施策,分类推进, 加快技术推广,强化对标达标,系统提升能效水平。

(一)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

深入挖掘钢铁、 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 工艺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实现行业能效稳步提升。 针对机械、造纸、纺织、电子等行业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 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 鼓励企业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 用、公辅设施改造等。

 

专栏 1 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重点方向

钢铁行业:通过产能置换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提高废钢使用量,加快烧结烟气 内循环、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回收、铁水一罐到底、薄带铸轧、铸坯热装热送、副产煤气高 参数机组发电、余热余压梯级综合利用、智能化能源管控等技术推广。

石化化工行业:加强高效精馏系统产业化应用,加快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 子膜电解槽、重劣质渣油低碳深加工、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高效换热器、中低品位余热 余压利用等推广。

有色金属行业:加强铝用高质量阳极、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 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应用,加快多孔介质燃烧、短流程冶炼等推广。

建材行业:加强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实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生产线节能技术综合改造,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 阻高效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

机械行业: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 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 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

造纸行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广热电联产,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加快 建设木浆、非木浆等植物纤维原料制浆生产线,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宽压区压榨、 污泥余热干燥等技术装备及高效节能通用用能设备。

纺织行业:发展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装备,应用低温印 染、小浴比染色、针织物连续印染等先进工艺。

电子行业:强化行业集聚,加快谐波治理及无功补偿技术改造单晶炉、多晶硅闭环制 造、先进拉晶、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等研发应用。

 

(二)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持续开展国家 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发布名单及典型案例,加强绿色设计、 运维和能源计量审查。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 例,推动老旧数据中心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支持制造企业加 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推动低功 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 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化改造。到 2025 年,新建大型、超大 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 息设备耗电量的比值)优于 1.3。

专栏 2 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重点方向

数据中心:加快液冷、自然冷源等制冷节能技术应用,鼓励采用分布式供电、模块化 机房及虚拟化、云化 IT 资源、高温型 IT 设备等高效系统和设备,推广高压直流供电、集 成式电力模块等技术,发展智能化能源管控系统。鼓励数据中心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优化减配冗余基础设施,自建余热回收设施。

通信基站:推进硬件节能技术应用,采用高制程芯片、利用氮化镓功放等提升设备整 体能效。逐步引入液体冷却、自然冷源等新型散热技术。加强智能符号静默、通道静默等 软件节能技术应用。推广室外小型智能化电源系统在基站的应用。结合市电情况优化备电 蓄电池配置。

通信机房:加快推广机房冷热通道隔离、微模块、整机柜服务器、余热回收利用等技 术。在满足业务安全需求下,推广不同供电保障等级的节能技术方案。推广机房机柜一体 化集成技术,以及新风、热交换和热管技术等自然冷源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机房能效实时 监测管理。

 

(三)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钢化 联产、炼化集成、煤化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发展,推动不同 行业间融合创新,实现协同节能提效。利用钢铁、焦化企业 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化、煤化工企业构 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推动 工业固体废物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 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替代水泥混合材,减少水泥、水泥熟料 消耗量。推动利用工业余热供暖,促进产城高效融合。

三、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

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 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存量用 能设备节能改造。

(四)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鼓励电机生产企业开展 性能优化、铁芯高效化、机壳轻量化等系统化创新设计,优 化电机控制算法与控制性能,加快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 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创新升级。推行电机节 能认证,推进电机高效再制造。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 水平和运行维护情况评估,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及不同工况, 加快电机更新升级。2025 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 70% 以上。

(五)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 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展绿色设计,加强 立体卷铁芯等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创新。针对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船用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 新兴应用场景,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变压器。鼓励电网企业、 工业企业开展在网运行变压器全面普查,制定能效提升计划 并组织实施。2025 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 80%以 上。

(六)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动开展锅炉系统能效 在线监控、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调控等技术改 造。加快推进锅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效节能锅炉 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配套降碳、环保 等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等一体化服务。

(七)实施用能系统能效提升行动。开展重点用能设备 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式 风机、低速大转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 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效率和质量。推动高效节能炉 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储热器、能量计量系统等高效锅 炉配套系统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符合性审查,禁止企 业生产、销售不符合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用能设备及 其系统。

四、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

推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 用能管理,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节能提效,系统提升产业链 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

(八)强化工业能效标杆引领。全面开展对标达标,在 6 重点用能行业遴选发布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及其能效指 标,通过树立标杆、宣传推广、政策激励,引导行业企业赶 超能效“领跑者”。以重点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能效标杆水 平为起点,合理设定更高的能效指标,引导领军型、创新型 骨干企业全面采用先进前沿工艺技术装备,探索打造超级能 效工厂,树立国际领先的能效标杆。到 2025 年,在重点用 能行业遴选 100 家能效“领跑者”企业,探索创建 10 家超 级能效工厂。

(九)强化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 实施节能计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 证,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等。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 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 达标,鼓励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布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 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按要 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定期开展器具检定校准等。

(十)强化大型企业能效引领作用。支持大型企业全面 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推进节能提效工艺革新和数字化、绿色 化转型。鼓励通过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市场化 方式,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能效管理,引导能效提升。鼓励大 型企业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强化采购中的能效约 束。鼓励签订节能自愿协议,实施供应链能效提升倡议,开 展节能自愿声明和自我承诺等。

(十一)强化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应用节能提效技术工艺装备,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 对标创建绿色工厂。分行业领域推动完善中小企业能效合作 服务机制,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各类节能服务,宣传推广节能 提效改造案例。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 新,在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十二)强化工业园区用能管理。引导石化化工、纺织、 陶瓷等行业生产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 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在工业园区因地制宜推广集中供热供 气、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充分释放电厂、工业余热等供 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有序替代管网覆盖范围内燃煤 锅炉。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 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工业园 区、大型企业内部应用新能源车辆和封闭式管道进行运输。

五、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

加强用能供需双向互动,统筹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 源等不同能源品种,积极构建电、热、冷、气等多能高效互 补的工业用能结构。

(十三)加快推进煤炭利用高效化、清洁化。有序推动 煤炭减量替代,推进煤炭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料和高质材料 转变。加快应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按 照“以气定改”原则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天然气替代。引导企 业有序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 8 能、落后工艺。

(十四)加快推进工业用能多元化、绿色化。支持具备 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 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 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鼓励 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 能源。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创新“光伏 +”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 (十五)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低碳化。在钢铁、 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及其他行业加热、烘 干、蒸汽供应等环节,推广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 热、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替代工艺技术装备, 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稳妥有序对工业生产过 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鼓励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满 足电能替代项目的用电需求。到 2025 年,电能占工业终端 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30%左右。 六、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推动构 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确执行的能源管控体 系,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十六)提高数字化节能提效技术水平。推动 5G、云 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 节能提效领域的研发应用,积极构建面向能效管理的数字孪 9 生系统。发挥 5G 应用产业方阵、“绽放杯”5G 应用征集大 赛等平台作用,深入挖掘 5G 赋能工业领域节能提效的典型 案例和场景并加以推广。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系统建设,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 实现以能效为约束的多目标运行决策优化等。鼓励企业基于 能源管控系统探索实施数字化碳管理,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 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

(十七)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 能效提升实际需求,加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供 给力度。鼓励地方发挥好现有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作用,面 向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用能数据采集、跟踪与核算 等服务。发挥好现有能效数据认证平台作用,提供数据认证、 可信交互、能效标识认定及核验服务,有效提升能效数据的 应用价值。

(十八)提高“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创新能力。面向 重点行业领域探索“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典型应用场景,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测试认证,逐步完善重点行业数字能效 提升全景图,打造解决方案资源库。推动重点用能设备、工 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推广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 能效管理为对象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 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融合创新模式。

专栏 3 数字能效提档升级重点方向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解决方案:面向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 行业,推动企业实施管网运行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优化、能源管理可视化和在线优化等, 10 围绕工艺优化、过程管控、质量提升、运维服务、产业链协同等环节,培育一批“工业互 联网+能效提升”解决方案,形成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和实施路径。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集成创新应用:高质量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 设,推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子等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为行业 流程再造、跨行业产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节能提效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提 供数据支撑,深化标识在各环节的应用创新,打造一批典型应用标杆,推动企业、园区利 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节能提效与绿色转型。

 

七、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

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 务,积极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十九)加大节能技术遴选推广力度。以应用为导向, 遴选发布国家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荐目录 以及典型应用案例,加快推广节能提效新技术装备。鼓励地 方、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重点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节 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实施技术交流、业务培训、标准宣贯 和供需对接等。鼓励地方和行业积极探索革新性节能提效技 术的精准识别、快速推广新机制。

(二十)加大节能装备产品供给力度。聚焦高效电机、 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等高效节能装备,打造 一批节能装备生产基地,提高节能装备供给能力和质量。大 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和高效储能等新能源 装备。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 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用电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 筑材料等。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完善 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机制。

(二十一)加大专业化节能服务力度。积极发挥专业化 11 节能服务机构作用,为工业企业、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 评估、监测、审计、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推动 服务内容由单体设备、单一工序环节向整个能源系统转变。 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利用计量手段帮助企业节 能降碳。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典型服务模式。

(二十二)加大节能新技术储备力度。加强绝缘栅双极 型晶体管(IGBT)、特种非晶电机和非晶电抗器等电机核心 元器件研发。开展高牌号取向硅钢片、特高压直流套管、非 晶态合金、环保型绝缘油等变压器用材料创新和技术升级。 加快研发高效低氮燃烧器、智能配风系统等高效清洁燃烧设 备和波纹板式换热器、螺纹管式换热器等高效换热设备。加 快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储 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探索氢能、甲醇等利用模式。

八、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

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强化节能监 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

(二十三)持续加强工业节能监察。聚焦重点行业、重 点设备、新型基础设施等用能领域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强化 各地节能监察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常态化日常监察水 平,推动监察结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工业节能监 察效能。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按要求配备专 业化监察机构和人员,培育专业化第三方检验测试队伍。加 大对政府部门、节能监察执法机构、重点企业等人员培训力 12 度,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专业水 平。

(二十四)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针对重点行业、重 点企业、工业园区等,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挖掘节 能潜力,提出节能改造建议。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节能诊断 服务市场化组织及专家团队,编制发布节能诊断服务指南和 标准,提高对主要工艺环节、重点用能系统的诊断水平,完 善节能诊断数据平台。鼓励各地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库, 跟踪实施进展,强化诊断结果应用。

(二十五)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立足产业发展 实际、节能提效技术革新需求,推动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 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技术规范、运行测试、 监测管理等领域节能标准,扩大节能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 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诊断、监测与服务等配 套标准。完善标准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高能效准入门槛。 鼓励企业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严格 的企业节能标准。

(二十六)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 发展。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潜力,动态调整完善行业 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从高定标、分类指导,坚决遏制 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不合理用能。综合考虑产品单 耗、能源产出率、产业链定位、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探索 建立“白名单”制度。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 13 解铝等行业新建、扩建项目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磷铵、 黄磷、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 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 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综合发挥能 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作用,加快淘汰落 后产能。

九、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 财政、生态环境、国资、市场监管等部门间加强协同,形成 合力。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 区工作方案,有序有效抓好任务落实,协同推进节能降碳。 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等桥梁纽带作用,以及中 央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工业能效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

(二十八)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好能耗“双控”制度, 做好能耗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 弹性,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国家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地区,其 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统筹利用现 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 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整 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 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

(二十九)加强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 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节能降碳效应 14 显著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 平台作用,在工业绿色发展项目库建立节能提效专项,支持 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 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发挥首台(套)重大技 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符 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

(三十)加强宣传交流。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平台, 深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 培训等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行节能优先、效率至上 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巩固拓展多双边国际合作,与有关国家、 国际组织加强工业能效提升政策、技术、标准等沟通交流。 鼓励节能技术装备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效合作项目, 推广中国实践、技术、经验和标准,助力全球工业能效提升。

 

Copyright 2020 陕西省电网节能与电能质量技术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01089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西安  后台管理